近日,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年奖教奖学金颁奖大会在物理大楼117嘉栋报告厅隆重举行。
大会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郑诚明主持,院党委书记李书平教授等学院领导、师生代表,以及厦门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理事长赖虹凯等嘉宾及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会顾问刘路永等奖学金设立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荣光时刻。
典礼上,刘路永先生作为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厦门大学“三达奖学金”的设立方代表,为获得奖学金的4位优秀学子颁发了承载着肯定与期许的贺信与奖状。
图 | 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会顾问刘路永(右一)为奖学金获得者颁发奖状。
01
爱国兴学,回报桑梓
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会由国际知名膜技术与水处理专家、三达集团创始人、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蓝伟光教授于2001年成立。
作为厦门大学杰出校友、新加坡厦门大学校友会第六任会长,蓝伟光深受陈嘉庚先生 “爱乡报国” 精神的感召,心系故土,长期致力于通过教育与公益回馈桑梓。
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会成立25年以来,已捐助设立了“武平县蓝启林助学金”、厦门大学“三达奖学金”“武平县蓝启林奖教金”“蓝天讲坛”“武平一中阙硕龄奖教奖学基金”“武平职专蓝启林奖学金”“武平三中蓝启林奖学金”等多个奖教奖学金,奖励、资助师生超3000人次,实现了教育公平与人才发展的长期价值。
02
立己立人 达己达人
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源于蓝伟光教授对寒门学子求学艰辛的深切共情。
从闽西山区走向国际学术与产业前沿的亲身历程,让他比常人更深刻地体悟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磅礴力量,也让他对那些被教育资源匮乏与经济条件所困的山里孩子怀有更深切的关怀。
2001年,在新加坡读到《南方周末》一则关于武平一对孪生兄妹因家贫只能抓阄决定谁上大学的报道时,蓝伟光教授百感交集。他忆起因贫辍学的父亲蓝启林,回望自身走出大山、一路求学的坎坷历程,内心深受触动。当即与夫人决定捐资成立“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会”——此举既是为了尽己所能,减少寒门学子失学的遗憾,亦是为铭记父亲蓝启林之名。
蓝启林奖学金.jpg
在蓝伟光教授看来,山区的孩子从不缺乏才智,缺少的是认知广阔世界的窗口。给予他们哪怕一丝机会、一点帮助,都可能成为照亮其人生道路的星光,彻底改变其命运轨迹。对他而言,相较于个人财富的累积,助力他人实现“人生层级的跃迁”,无疑是更具价值与意义的事业。
他坦言,陈嘉庚先生下南洋艰苦创业、倾资回国兴办教育的壮举,是他毕生景仰与追随的楷模,“嘉庚先生之风范,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论语·雍也》有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蓝伟光创办“三达膜”时,其“达”字正源于此古训。在他身上,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处的儒家仁义精神与担当意识,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彰显。
二十一年前,在武平一中八十周年庆典上,蓝伟光对武平一中的学子说:“知识改变命运。”
时光流转,二十一年后,他在武平一中百年华诞庆典上告诉新一代学子:“认知成就未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知识、命运、未来的思考与理念在不断进步和升华,但不变的,是深植于蓝伟光内心的那份“立己立人 、达己达人”的仁厚与豁达。
祝贺荣膺2025年“三达奖学金”的四位厦门大学学子!更愿天下学子皆能如蓝伟光教授在武平一中百年华诞上所期许的那般:“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不断提升认知的境界。最终,达到自己的愿望、达到家长的希望、达到老师的期望,成就心中的梦想、成就人生的目标、成就非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