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达膜:中国膜界的黄埔军校

2020-12-21

又快到年终岁首时,每逢这个时候,很多企业都会对过去的成长轨迹做个总结。作为一家走过了24个创业年头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三达膜创始人蓝伟光在即将辞旧迎新之际也有满腹感慨。在他的心得体会中,过去24年三达最成功的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而最失败的也恰是流失了很多人才。下为蓝伟光的新年寄语。

问道者

辞旧迎新之际,《三达人》编辑部的纳小妹约我写一篇【新年寄语】。我想了想,新年伊始,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应该好好介绍一下三达膜石化事业部在鼠年岁末创造的佳绩!

2021年,是三达创立的第二十五年。二十四年来,很多人问过我同一个问题:“创业以来您认为三达最成功的是什么?”我回答:“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们接着问:“那么您认为三达最失败的又是什么?”我答曰:“三达流失了很多人才。”

不少人听了我的上述回答后不明就里。为此,我进一步解释道:创业前,我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授。身为一个老师,当然希望桃李芬芳,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学生。所以,每当听到有人跟我说:“三达创立至今二十四年,已经成为中国膜行业的‘黄埔军校’、膜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培养的摇篮”,心里还是飘飘然的。

我所创立的三达,培养了众多膜行业的精英人才、推动了中国膜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这岂不是我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吗?然而,换一个角度,作为三达膜的董事长,看到自己曾经的学生与员工,不少离你而去,自立门户去创业、或者投身竞争对手门下,硬要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不在乎也是假的。所以,我对三达人才的流失也感到颇为遗憾。

关于如何化解这一对矛盾,我思索了很久:怎样才能既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膜行业人才,又能让这些人才在三达的平台上驰骋天下,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三达创造效益、为自身创造财富呢?

为此,三达作了很多尝试,最近我从三达膜石化事业部的成功经验获得了灵感,若能加以提炼、总结、复制与推广,前述的矛盾或许可以迎刃而解,用户、三达与个人三方的收益可以兼顾,真正达到三方受惠,是为“三达”。

三达创立之初,旨在“为膜与用户搭建沟通的桥梁”。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我们的目标变身为“构筑应用平台、提供解决方案”。不过多年以来,三达膜的业务一直聚焦在生物发酵、医药原料与轻工食品领域,而面对石油化工这一庞大的膜应用行业,三达膜多年以来没有找到进入的门槛。

为此,三达膜创业元老、现任总经理方富林找我商量,他说他想“突破三达膜传统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创立一套新机制、新方法、新模式,以富有进取精神的福州大学毕业生刘颖超为主建立三达膜石化事部”。在此,我特别强调刘颖超从福州大学而非我的母校厦门大学毕业,实有特别的含义——福大源自厦大,是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先生1958年受命从厦门大学带领一帮人从厦门到福州建立的大学,虽然两所大学基因相同,但定位有明显的差别,福大以工为主,注重与应用相结合,由此培养了一批像刘颖超一样专注于市场开拓与应用开发相结合的杰出人才。

功夫不负有心人,方富林的尝试与刘颖超的才智相结合,为三达膜创造了一个奇迹。12月10日,三达膜发布公告,宣布与嘉通能源签下1.88亿元的基于膜技术应用的工艺工程解决方案之订单。因为这是三达自1996年创立以来单一最大的合同,以方富林为首的三达管理层认为有必要告知投资者,故而特地在上交所发了一个公告 。其实,除了这一合同,仅仅在此半个月前,刘颖超领导的三达膜石化事业部还获得了恒力石化合计1.2亿元的订单。也就是说,三达膜旗下的石化事业部,仅在一个月内就收获了3亿多元的订单,由此,三达膜的科技实力可见一斑,也验证了新模式的价值与神奇。

众所周知,膜技术是一种平台技术,它在国民经济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应用的场景。如果能把刘颖超团队的成功加以复制推广,在每一个膜应用的行业都能寻找到一个像他一样的人才组建事业部,复制推广刘颖超的经验,三达膜的股东与投资人一定会为之欣喜。

与此同时,相信离开三达去创业的人并非都一帆风顺,从三达跳槽去竞争对手门下的三达人肯定也有难言之隐。倘若不如意,我与方总张开双臂,热忱欢迎你们回家,我们会像支持刘颖超一样支持你们在三达膜内部创新、创业、创造!

我真诚地希望,“一天在三达,一生三达人”。曾经的三达人,你们远航在外,若创造了辉煌,我们为你们欢呼;倘若不尽人意、愿意回航,三达的平台永远是三达人的港湾。

新闻推荐
相关产品